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无颊鳞;上唇鳞6,颞鳞2+20
描述依据标本 四川峨山7雄9雌,洪雅1雄;江西庐山1雌;福建崇安1雄;广 西龙胜2雄,广西1雄。共12雄10雌。
形态描述 全长雄性(109-310) mm+(45-59) mm,雌性(237-311) mm+(40-43) mm。
背面红棕色,多数背鳞缘不完全是黑色,部分鳞缘全是黑色,彼此缀连成黑色网纹。腹面淡黄色,两侧有许多褐色小点,尾下鳞淡黄色,两侧杂以黑色细斑。头背棕褐色,唇鳞淡黄色,吻鳞及唇鳞后缘黑色;颈部具褐色块斑,颈背有一黑白箭形斑。
吻短,稍突出。吻鳞宽约为高的5/3倍,从背面所见部分约为吻鳞到额鳞间距离的一半;鼻间鳞宽为长的2倍,其长度显著短于前额鳞,前额鳞外缘包向头侧与鼻鳞后上部及眶前鳞相接;额鳞略呈六角形,长约为宽的4/3或3/2倍,长于它到吻端的距离,略 短于前额鳞;无颊鳞(偶有1枚);眶前鳞1;眶后鳞2;颞鳞2+2(四川峨眉山1号标本左侧后颞鳞愈合为1);上唇鳞6, 2-2-2式(江西庐山1号标本左侧为7, 3-2-2式);下唇鳞6,前3枚与前颔片相接。左右后颔片间介一小鳞,彼此不完全相接;下唇鳞与腹鳞间相隔2行喉鳞。背鳞通身15行,平滑无棱,位于肛前的背部中央有5-11行鳞起棱;鳞雄性102-116,雌性108-122;肛鳞完整;尾下鳞双行,雄性25-30对,雌性21-29对。
上颔齿数福建崇安1雄右侧上颔齿数20枚。
半阴茎伸至第8尾下鳞,在第5尾下鳞处分叉,从半阴茎基部到分叉点是光滑的,分叉处至末端有刺。
描述依据标本 四川峨山7雄9雌,洪雅1雄;江西庐山1雌;福建崇安1雄;广 西龙胜2雄,广西1雄。共12雄10雌。
形态描述 全长雄性(109-310) mm+(45-59) mm,雌性(237-311) mm+(40-43) mm。
背面红棕色,多数背鳞缘不完全是黑色,部分鳞缘全是黑色,彼此缀连成黑色网纹。腹面淡黄色,两侧有许多褐色小点,尾下鳞淡黄色,两侧杂以黑色细斑。头背棕褐色,唇鳞淡黄色,吻鳞及唇鳞后缘黑色;颈部具褐色块斑,颈背有一黑白箭形斑。
吻短,稍突出。吻鳞宽约为高的5/3倍,从背面所见部分约为吻鳞到额鳞间距离的一半;鼻间鳞宽为长的2倍,其长度显著短于前额鳞,前额鳞外缘包向头侧与鼻鳞后上部及眶前鳞相接;额鳞略呈六角形,长约为宽的4/3或3/2倍,长于它到吻端的距离,略 短于前额鳞;无颊鳞(偶有1枚);眶前鳞1;眶后鳞2;颞鳞2+2(四川峨眉山1号标本左侧后颞鳞愈合为1);上唇鳞6, 2-2-2式(江西庐山1号标本左侧为7, 3-2-2式);下唇鳞6,前3枚与前颔片相接。左右后颔片间介一小鳞,彼此不完全相接;下唇鳞与腹鳞间相隔2行喉鳞。背鳞通身15行,平滑无棱,位于肛前的背部中央有5-11行鳞起棱;鳞雄性102-116,雌性108-122;肛鳞完整;尾下鳞双行,雄性25-30对,雌性21-29对。
上颔齿数福建崇安1雄右侧上颔齿数20枚。
半阴茎伸至第8尾下鳞,在第5尾下鳞处分叉,从半阴茎基部到分叉点是光滑的,分叉处至末端有刺。
大小
全长雄性(109-310) mm+(45-59) mm,雌性(237-311) mm+(40-43) mm。
生物学
生活于高山森林和竹林中。当拨弄它的时候,既不攻击或咬,也不采取防卫姿态,只是平直身体。穴居。以蚯蚓为食。卵生,7-8月产卵5-11枚,卵径(15.5-19) mm×(5.5-11) mm,
生境信息
生活于高山森林和竹林中。当拨弄它的时候,既不攻击或咬,也不采取防卫姿态,只是平直身体。穴居。以蚯蚓为食。卵生,7-8月产卵5-11枚,卵径(15.5-19) mm×(5.5-11) mm,
国内分布
浙江(余杭)、安徽(青阳、祁门、歙县、宁国)、福建(崇安)、江西(庐山)、广西(龙胜)、四川(峨眉、洪雅、彭县)、甘肃(文县)